回顾我自身的交易经历,自认为给市场增加了交易量,但要说到提供流动性,我多多少少是有些惭愧的(当我曾是做市商的时候例外)。因为我下出去的交易指令,以主动成交指令为主,也就是说,我的交易消耗了市场上的限价委托单,某种程度上,我还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——虽然我确实增加了交易量。至于我增加的交易量吸引了更多的交易者参与交易,从而也确实达到了增加流动的效果,这就是后话了。
虽然多数时候我都在干着增加交易量,但消耗限价委托单的事情,但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羞愧。这是因为市场中存在类似于我们的这一类人,其主要作用并非提供流动性,而是让这个市场的价格变得更加理性。
当我刚进入交易这个行当的时候,听到过学习过很多教导。这些教导既包括“市场是有趋势的”,“永久不变的人性”,“截住亏损,让利润奔跑”这类箴言,也包括行为金融学教科书里面的“框架效应”,“后悔厌恶效应”,“预期理论”等等。但作为一个十分风险厌恶的人(所以春节时候不用叫我去打麻将了,我怕输钱),我仍然觉得这些教导某种程度上都有些含糊,并不能告诉我实际如何盈利。直到我真正的把经验变成了公式,用历史数据做了验证,并写成了计算机程序之后,我才敢于实际参与金融交易。
把对市场的看法变成公式,在历史数据中检验这些公式,用计算机程序实现这些公式。这便是我多年以来做交易所仰仗的方法。我发现,这样的方法十分有效,凭借这样的笨办法,我了解到了很多仅依赖于经验的交易者所无法了解的东西。
例如,很多交易者认为市场存在趋势性,是因为有永久不变的人性。可是如果给定当前的市场条件,和对人性的判断,接下来其他人是会买还是会卖呢?会买/卖多少呢?会买/卖到什么价位呢?对于这些问题,即使是一个经验很丰富的经验型交易员,可能也不能准确回答,而是会说,这个要看感觉。
可是我并不惮于回答这类问题,因为我有公式。虽然用物理学家的观点看,这样的公式很丑陋。它们可能会又臭又长,长到一页纸写不下,臭到写完了也看不懂这个公式要干什么。物理学里面所推崇的模型的简洁性在这些公式里面是不存在的,并且我们也没法像物理学家那样宣称——只要你找到一个反例,我就把这个公式给吃了。交易公式做预测都只能是概率性的,统计上对的比错的多就心满意足。这些公式还不唯一,其他某个成功的交易者若是写出他的公式,可能会和我的大相径庭。即使是同一个交易者,他可能也会手握多套公式,一个公式和另外一个公式放在一起就像是鸡同鸭讲。
所有的这些差异某种程度上都植根于社会科学的复杂性。交易的参与者是人,很多人会慨叹人性,而我(当然不单是我)倒是知道有一门专门研究人性的科学,就是心理学。我本人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,读过多本教材和相关书籍。与物理学里面体现出十足的简洁性和美感不同,历史上的心理学家发现了数不清的各种心理学效应,但是据我所知,还没有哪一条理论,能够把所有的心理学效应都归根到一个模型之中。或许心理学永远也无法达到物理学的那种简洁性。那么作为对市场进行描述和预测的公式,在物理学家看来又臭又长不也是情理之中的吗?
另外一门和人相关的科学——社会学——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。当我们谈到社会学的时候,常常会谈到古典社会学的三大学者,分别是马克思,韦伯,涂尔干。这些社会学研究者可能某种程度上受到的物理学的鼓舞,致力于创建一个能够包罗万象的社会学理论。而后来的社会学家发现,创建这样的理论很多时候非人力所及,真正取得成功的理论往往并不致力于囊括一切,而是集中解释社会中某一方面的问题,也就是社会学家说的中观理论。想想这些学科,会感觉到即使交易者的公式偏离了物理学的美感,距离抓住最核心的精髓还有十万八千里,但这些总结和努力也并非完全无用。相反,它们可能是最终取得对市场终极了解中间所必须经历的阶段。
最初踏入量化交易这个领域的时候,一位朋友鼓励我说:做量化是对的,因为任何研究发展到较为高级的阶段,都需要量化。当我去实践的时候,我发现量化和程序化密不可分。没有计算机程序,我没法总结出那些公式,也没法在海量的数据中做验证;我也不可能在脑海里实时做那些复杂的计算,再根据计算结果手工下单交易。我依赖计算机程序来发现规律,也依赖计算机程序来根据规律进行交易。
也许会有人说,就算你真的发现了一些规律,那又能怎么样呢?你既不能让工厂多织布,也不能让农田多长粮食,于这个社会有何助益呢?何况你赚的钱就是别人输的钱,又有什么正义可言呢?
说到这里,我可能得引用一个略为冷僻但权威的人物来给我背书,他就是哲学家康德。康德本人可能从未对股市发表过任何看法,但他有一个看起来很高逼格的,称为绝对命令的论断。这个论断认为,如果某一行为规则不能成为一切人所遵行的规则,该行为就是不道德的。例如,有人说我想过不劳而获的生活,按照康德的绝对命令,如果所有人都过不劳而获的生活可行吗?显然是不可行的,于是不劳而获是不道德的。
拿康德的理论套用到交易上来,如果我们在市场中做交易,是所有人都潜心研究规律,并按规律交易好?还是所有人都任凭感觉行事,把市场当做赌场好呢?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前者。
如果市场中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交易者——正如很多金融理论家已经证明的那样——这个市场将没有什么交易量,但价格将时时刻刻都是一个正确的价格。这种场景好像我未曾见到过,但我认为还是不错的一种情况。但如果所有交易者都是对价格形成规律缺乏了解的人,甚至是赌徒,那么整个市场会失去定价功能,也失去投资功能。
大家所熟知的一位投资家格雷厄姆在他的《证券分析》里面有一段论述。格雷厄姆说,人们常常用持仓时间长短来区分投机者和投资者,但是那些持有时间长的真的是投资者吗,持有时间短的人真的就是投机者吗?格雷厄姆认为,一个正确的区分方式应该是,这个交易者是否是深思熟虑的。如果他是深思熟虑的,那么无论他持有时间是长是短,都应该算作投资者。而一个轻率进入市场的人,可能持有时间很长,但他仍然应该被归为投机者。
看了这些大师们的论述,不由得感慨无论是按照康德,还是格雷厄姆的教诲,我都可以认为我为这个市场做了好的事情。我交易的本意并不是为市场增加流动性,也不太想使用增加流动性为我的行为辩护。我个人的交易行为和对交易的研究从小的方面来说,是我谋生和获得自我价值感的方法,往大的方面说是为市场价格理性化作出贡献,为这个市场能够成为一个具有投资价值的市场做贡献。
设想我穿越到原始社会的某个部落,遇见一对可敬的原始人夫妇,在离别的时候,我赠送了他们一套物理学教材作为报答。原始人丈夫看了这些东西说,这个有什么用,还是扔了吧。妻子说,看上去可以拿来生火,还是留着吧。我之不愿意以提供流动性为由来为程序化交易辩护,正如不愿意以可以生火为由来保留一套物理学教材。因为它们还有更大的用途,怎么能因为一点小小并非本意的作用,就把更大的用途给遗忘了呢?